English

德国人爱护环境胜过私有财产

1999-01-05 来源:光明日报 关书敏 我有话说

在德国用于废水处理的费用大大高于供水设施建设的费用。1996年柏林投资10亿马克用于污水治理,其中73%的经费用于废水处理,27%的经费用于供水设施的建设。目前柏林有7个污水处理厂,每天处理污水总量达66.43万立方米,废水收集网总长8536公里,设有泵站143个,累计投资已达120亿马克,以此有效地控制了对水的污染。

按照德国废水征税法的规定,不仅工业排废水要交纳排污费,居民用水也要交,而且排污费比本身水费的价格要贵得多。1996年居民每用1吨水需交纳的排污费为4.85马克。如果按一家四口每月平均用水12吨计算,需交排污费60马克,相当于300元人民币。此方法也有利于节约用水,1993年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为170升,至1997年下降为128升,节水量达到25%。

空气监测站可以说遍布整个德国,对空气中TSP、SO2、CO、NO、NO2、碳氢化合物、柴油车烟度等含量进行24小时自动监测,每15秒钟向监测中心报送一个数据,并每天向新闻媒介和公众发布环境质量状况,对数据超标者,及时采取对策。

由于无铅汽油的销量已占到95%,并采用了“三通调节催化器技术”,使NO2、碳氢化合物和CO对空气的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。德国的《城市上空烟雾法》规定,当有3个以上联邦地区同时测定每立方米空气中的臭氧浓度在同一天有1小时以上达到240毫克,并且在第二天仍有可能达到这个浓度,那么高排量汽车和柴油车就应禁止行驶。

德国森林的覆盖面积约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,大片的森林和绿地能使空气净化,树木和绿地将汽车排出的废气吸收,非常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环境。

德国公路铺筑的是透水沥青路面,不仅有利于排水,而且能减少噪音。为了降低噪音对居住区的干扰,高速公路两侧的隔音屏障随处可见。有的像墙,有的似板,有的可透明观景,有的爬满青藤,成为高速公路沿线的风景线。

1995年,德国制定了循环经济法,把整个消费和生产改造成为统一的循环经济系统。在德国平均每人每年产生351公斤垃圾,全国每年产生垃圾2600万吨。主要处理方式是79%填埋,17%焚烧处理,1%压缩处理,3%采用其他方式。法律规定了垃圾的分类、运输、含量。为了便于回收和处理,垃圾桶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,棕色为有机物,绿色为纸张,白色为旧电池和废药物等。大型垃圾可打电话由政府来收;建筑垃圾一般先粉碎,然后用磁铁除去金属杂质,再用于铺路。德国垃圾处理采取有偿的办法,每户平均交费760马克,相当于人民币3600多元。

为了防止白色污染,在超市上买些小东西一般不送塑料袋,鼓励使用布制品。如果顾客买的东西较多,超市也送购物袋,但上面都有此塑料提袋可以多次使用和再生利用,在垃圾堆放场对地下水无害的提示,同时还印有可回收利用标志,并且注有应投入相应的垃圾桶的符号。

德国的环保状况也有不尽人意之处,比如:商业街上丢弃的烟头,大街小巷一堆堆的狗屎;青年人为发泄心中不满而在墙上、门上乱涂乱画,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污染。不过,这些现象与德国的整个环境治理成果相比,自然是白璧微瑕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